webmaster @ 星期二, 八月 11th, 2020 ()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賬啊!」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就像我自必須瞭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牠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牠也在修行嗎?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著。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慈悲喜捨,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惡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廣欽老和尚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一, 八月 3rd, 2020 ()
“天下無如吃飯難”,我常常跟同學們講,我父親是遺腹子,我父親出生時,我的祖父已經去世了,他自己讀書學問也蠻好,後來做生意,靠自己站起來操持這個家庭。我在小的時候,父親告誡我兩副語體的對聯,其中一個對子,“富貴如龍,遊盡五湖四海”,一個人有錢有地位像一條龍一樣,非常自由,遊盡五湖四海,這是富貴的重要;“貧窮如虎,驚散九族六親”,一個人窮了像老虎一樣,親戚朋友看到都害怕,認為是來揩油的。
另一副對子說:“打我不痛,罵我不痛,窮措大(現在叫窮小子)肝腸最痛。哭臉好看,笑臉好看,田舍翁(現在叫有錢人)面目難看。” 活了幾十年後,對人間事閱歷多了,回頭再想這兩副聯語,的確是世間的淋漓寫照。我父親常常告訴我,“孩子啊!小心節省,一文錢逼死英雄漢啊”,一塊錢會逼死你,最難是一塊錢。
所以我常常引用古人的詩,“美人賣笑千金易”,現在老闆有了錢,到外面亂來,包二奶,討姨太太,撒手千金萬金,多容易!“壯士窮途一飯難”,一個了不起的人才,窮途末路,飯都沒得吃。這些都是我從小受的教育,深知這個道理。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古人說:“人間莫若修行好,世上無如吃飯難。”又說:“美人賣笑千金易,壯士窮途一飯難。”俗話說的“一錢迫死英雄漢”,“人是衣服馬是鞍,金錢就是英雄膽”,等等,都是很平實坦白地說明“食”和“貨”,確是人類基本需求、不可或少的東西。
但從人類文化的人生哲學角度來講,“名、利、財、貨”,“富貴功名”,“權位金錢”,都只是在生存、生活上,一時一地的應用條件而已。它的本身,只能作為臨時臨事所需要支配的機制,根本上,它都非你之所有,只是一時一處歸於你之所屬,偶爾擁有支配它的權利而已,並非究竟是歸於你的所有。因為你的生命也和“功名富貴”那些現象一樣,只是暫時偶然的存在,並非永恆不變的永生。
可惜那些大如開國的帝王們,小如一個平民老百姓,大都不明白“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因果法則,都以為那是我所取得的,而且千秋萬代都應統屬於我的所有。誰知恰恰相反,翻而變成後世說故事的話柄,惹得人們的悲歡感歎而已。
如果能夠在這個利害關頭,看得破,想得開,拿得穩,放得下的,就必須先要有“知止而後有定”,乃至於“慮而後能得”的平素涵養功夫。尤其對於“物格”、“知至”的道理,是關於“內明”、“外用”的鎖鑰,更須明白,然後才能起用在“親民”的大用上,完成“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德。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南懷瑾老師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四, 七月 30th, 2020 ()
佛頂骨舍利(佛頂真骨)指的是釋迦牟尼的頭頂骨,全世界上僅存一塊,是佛教界至高無上的聖物,為一塊周長35釐米、直徑10釐米、顏色黃白、有清晰髮孔的完整頭骨。
南京大報恩寺出土的阿育王塔中的佛頂骨舍利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供奉於南京牛首山的佛頂宮中。
願見者得解脫!
文章類別: 佛教, 分享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四, 七月 30th, 2020 ()
宗薩欽哲仁波切: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到澳洲,住在我的學生史黛西家中。她生命中想要的,幾乎圓滿無缺:有個房子、有輛車子,還有身為銀行經理的理想職業。但她真正渴望的,是一段浪漫的愛情。她是相當虔誠又老道的學佛弟子,知道向上師請求世俗的事物太過卑微,但在這件事情上,她不說又不行,於是就對我傾吐了困境,並且請我幫他卜個卦,也幫她祈禱。因此,我就說,我會幫她念念祈請文。但是……我並沒有這樣做。諸位:我不是故意的,由於行程太緊湊了,所以我就忘了。
那一周稍晚,有個名叫尼克的荷蘭籍盧安達裔性感壯漢,前來聽我開示,結果他們兩人就在一起了。史黛西的生命突然爛燦而刺激起來。有一天早晨她來見我,頭髮蓬鬆但面色紅潤,熱切地感謝我的幫助。我跟她說:“這事與我完全無關。”可是她聽不進去。我又如何能辯駁?她真的相信是我把尼克送到她面前。這是“上師的加持”,她說。
果不其然,我一離開澳洲不久,他們倆就散了。史黛西寫了信給我,懺悔所有她過去累積的惡行。她很確定失去情人的原因是由於她的惡業,或者是我給她的懲罰。我說我不同意她的看法,可是她不聽。我想說,如果有任何關聯的話。那麼,從心靈的角度而言,是她的善業導致了尼克離開她。即使從世俗的角度看,她只需要看看每次在餐廳付帳時,他掏出錢包所花的時間有多長就夠了。他每次都等到史黛西拿出了錢包,才好不容易拿出他的。而且,如果不小心先拿出來了,通常也只是荷蘭式(go Dutch),各付各的帳!
我很納悶,如果史黛西堅持所有的好事都歸功於上師,為何她看不出來尼克的離去也是一個加持?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宗薩仁波切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一九四七年) ,虛老一百有八歲。春,仍赴南華傳戒、講經。期間,有朱鏡宙居士,系章太炎之婿,傳章唯識學,好禪宗,遠來謁師。朱與師論禪宗問答之辭,附錄於後。
弟子寬鏡問: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幾人?師歎息曰:現在連找一個看門人竟不可得,遑言其他?南華至今丈席猶虛,即可概見。
寬鏡又問:知幻即離,能所雙忘。正這麼時,是否與六祖告明上座──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相契合?師曰:這是六祖勘問之語,知幻即離尚有所在,不能謂為能所俱忘也。
又問:天臺宗三觀之義是否與三性之義相合?師言:台宗設三觀以為用功次第,而禪宗無次第。語已,出觀源居士撰一書見示。
最後論及金剛經,師笑曰:金剛經注釋多至數百種。寬鏡曰:然。但弟子讀經,從未讀注。
師曰:不讀注亦好。熟能生巧,只要科判明白,久讀而能了悟。讀注反易受其左右。
寬鏡歸讀竟,而後知一切擬議皆是戲論,未證而說,開口便錯,不禁汗下,深自懺悔。
憨山大師云: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說法之難有如是。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虛雲法師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掛空名,無有是處。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後,須照佛門遺教修持。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投入胞胎,既生以後,漸知分別人、我,起貪瞋痴念。成年以後,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己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後鑊湯爐炭,自墮三途。
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於心何忍?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只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於心,報復於後。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兇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
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
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幾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意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
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見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聖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
至於六道輪回,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欲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
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捨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
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虛雲法師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淨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後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竪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恆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麼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什麼行可修?
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
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於有心;下焉者,貪嗔痴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
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淨太平家裡,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唯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什麼修行與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於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如此囉嗦。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哪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虛雲老和尚詩偈:
普陀佛頂山
倚杖閒看落日斜,回光萬道鬥奇花。天孫應是無聊賴,織就雲章襯晚霞。春花秋月不關情,夕照翻疑夢里驚。赤白青黃描寫盡,天孫縱巧織難成。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虛雲法師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來源:《虛雲老和尚開示錄》
初七第二日開示(2月23日)
打七這一法是克期取證最好的一法,古來的人根器敏利,對這一法不常表現。到宋朝時始漸開闡,至清朝雍正年間,這一法更大興;雍正帝在皇宮里也時常打七。他對禪宗是最尊重的,同時他的禪定也是非常得好。在他手裡悟道的有十餘人,揚州高旻寺的天慧徹祖,也是在他會下悟道的。禪門下的一切規矩法則,皆由他大整一番,由是宗風大振,故人材也出了很多。所以規矩是非常要緊的。這種克期取證的法則,猶如儒家入考試場,依題目作文,依文取考,有一定的時間的。我們打七的題目是名參禪,所以這個堂叫做禪堂。禪者梵語禪那,此名靜慮,而禪有大乘禪,小乘禪;有色禪,無色禪;聲聞禪,外道禪等。宗門下這一禪,謂之無上禪。如果有人在這堂中把疑情參透,把命根坐斷,那就是即同如來。故這禪堂又名選佛場,亦名般若堂。這堂里所學的法,俱是無為法。無者,無有作為。即是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為。若是有為,皆有生滅,若有可得,便有可失。故經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誦經禮仟等,盡是有為,都屬言教中的方便權巧。宗門下就是教你直下承當,用不著許多言說。
昔者有一學人參南泉老人,問:「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我們日常穿衣吃飯,出作人息,無不在道中行。只因我們隨處縛著,不識自心是佛。昔日大梅法常禪師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師即大悟。遂禮辭馬祖,至四明梅子真舊隱處,縛茆而居。唐貞元中,鹽官會下有僧,因採掛杖迷路至庵所,問:「和尚在此多少時?」師曰:「只見四山青又黃。」又問:「出山路向什麼處去?」師曰:「隨流去;」僧歸舉似鹽官。官曰:「我在江西曾見一僧,自後下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大梅以偈答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馬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這裡住。」僧曰:「大師今日佛法又別。」師曰:「作麼生?」僧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可見古來的人是如何了當和簡切!只因你我根機陋劣,妄想大多,諸大祖師乃教參一話頭,這是不得已也。
永嘉祖師曰:「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高峰妙祖曰:「學人用功,好比將一瓦片,拋於深潭,直沈到底為止。」我們看話頭,也要將一句話頭看到底,直至看破這句話頭為止。妙祖又發願雲:「若有人舉一話頭,不起二念,七天之中,若不悟道,我永墮拔舌地獄。」
只因我們信不實,行不堅,妄想放不下。假如生死心切,一句話頭決不會隨便走失的,溈山祖師雲:「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初發心的人總是妄想多,腿子痛,不知功夫如何用法。其實只要生死心切,咬定一句話頭,不分行住坐臥,一天到晚把「誰」字照顧得如澄潭秋月一樣的,明明諦諦的,不落昏沈,不落掉舉,則何愁佛階無期呢?假如昏沈來了,你可睜開眼睛,把腰稍提一提,則精神自會振作起來。這時候把話頭不要太松和太細,太細則易落空和昏沈。一落空只知一片清淨,覺得爽快。可是在這時候,這句話頭不能忘失,才能在竿頭進步,否則落空亡,不得究竟。如果太松,則妄想容易襲進,妄想一起,則掉舉難伏。所以在此時光,要粗中有細,細中有粗,方能使功夫得力,才能使動靜一如。
昔日我在金山等處跑香,維那催起香來,兩腳如飛,師傅們真是跑得,一句站板敲下,如死人一樣,還有什麼妄想昏沈呢?像我們現在跑香相差太遠了。諸位在坐時,切不要把這句話頭向上提,上提則頭便會昏;又不要橫在胸里,如橫在胸里,則胸里會痛;也不要向下貫,向下貫則肚脹,便會落於陰境,發出種種毛病。只要平心靜氣,單單的把「誰」字如雞抱卵,如貓捕鼠一樣的照顧好,照顧到得力時,則命根自會頓斷!這一法初用功的同參道友當然是不易的,但是你要時刻在用心。我再說一比喻,修行如石中取火,要有方法,倘無方法,縱然任你把石頭打碎,火是取不出來的。這方法是要有一個紙煝和一把火刀。火煝按下在火石下面,再用火刀向火石上一擊,則石上的火就會落在火煝上,火煝馬上就能取出火來,這是一定的方法。我們現在明知自心是佛,但是不能承認。故要借這一句話頭,做為敲火刀。
昔日世尊夜睹明星,豁然悟道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對這個取火法則不知道,所以不明白自性,你我自性本是與佛無二,只因妄想執著不得解脫。所以佛還是佛,我還是我。你我今天知道這個法子,能夠自己參究,這是何等的殊勝因緣。希望大家努力,在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都在這選佛場中中選,可以上報佛恩,下利有情。佛法中不出人材,只因大家不肯努力,言之傷心。假如深信永嘉和高峰妙祖對我們所發誓願的話,我們決定都能悟道。大家努力參吧!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虛雲法師 | 留言回應 (0)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六月二十三日開示
辦道這一法,說難也難,說易亦易,難與不難是對待法。
古人真實用心,一點不為難,因為此事本來現成,有什麼難呢?信不及就為難了。若真正為求了生脫死而辦道,能把自身看輕,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開,不被境轉,辦道就容易。人沒有不想學好,誰也想成聖賢,誰都怕入地獄,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行起來就為難,何以呢?
比如世人說好話,恭喜發財,富貴榮華,誰都喜歡;若說你家破人亡等不祥話,誰都不願意。可見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壞處跑呢?這只由放不下罷了。
古來各城市都有城隍廟,檐下掛一個大算盤,是要和人算善惡帳的。
有一匾額寫道:「你又來了」。
兩柱有一副對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獄無門,個個要進來。」
凡人常動機謀弄巧妙,吃不得虧,事事都計較合算不合算。惡人誰也不敢接近,怕吃他的苦頭,讓他忍他散場了。但因果報應,天是不怕惡人的。
我們坐禪念佛,本為了生死,由於無明貢高,不能忍辱,不除習氣,雖有修行善因,還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隨業受報,所以說「你又來了」。
本來在地獄受苦已畢時,十殿閻王吩咐過,叫你不要再來,再來沒有好事。由於你放不下,所以依舊犯罪,去了又來。世人愚迷,作惡不行善,遂招苦果。
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
如不想脫苦,何必入空門?入空門則了無一物可得,萬事皆休,還有什麼天堂地獄!但如不證得四大皆空,五陰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門。
要入空門,最好多多研讀《楞嚴經》。全經前前後後,所說不離五陰。其中開五陰而說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內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識五陰。
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都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說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中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回。
如何照呢?照是覺照,時時刻刻,依經所說,用智慧觀照五陰,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見五蘊皆空了。
在觀照之初,未能全無妄想,這不要緊。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妄念一起,你能覺照,就不隨妄轉。不能覺照的,坐香怕腿痛,禮佛怕腰酸,躲懶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進地獄。
寒山大士詩雲:「人間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居,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還未釋,日出還霧,我這一片冰心,與君不同;君若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則寒山路不通。
學道之人,要見五蘊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縱使炎天如烈火,難消冰雪冷心腸,才能與道相應。
昔閭丘胤出牧丹邱,臨途之日,乃縈頭痛,醫莫能治,乃遇一禪師名豐乾,言從天台山國清寺來,特此相訪,乃命救疾。
師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從幻生,若欲除之,應須淨水。」
時乃持淨水上師,師乃噀之,須臾祛殄,乃謂胤曰:「台州海島嵐毒,到日必須保護。」
胤乃問曰:「未審彼地,當有何賢,堪為師仰?」
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見之。寒山文殊,遁跡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瘋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看火。」
師言訖辭去。
胤乃進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後,親往寺院,躬問禪宿,果合師言。
到國清寺,乃問寺眾,豐乾禪師院在何處?並拾得、寒山子,現在何處?
道翹答曰:「豐乾禪師院在經藏後,即今無人住得,每有一虎,時來此吼,寒拾二人,現在廚中。」
僧引胤至豐乾禪師院,開房唯見虎跡,遂至廚中灶前,見二人向火大笑。
胤便禮拜,二人連聲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喚,乃雲:「豐乾饒舌!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
僧徒奔集,遞相驚訝,何故尊官禮二貧士!時二人乃把手出寺,即歸寒岩。胤乃重問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覓訪,喚歸寺安置。
胤乃歸郡,遂置淨衣二對、香藥等物持送供養。時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
寒山子高聲喝曰:「賊!賊!」
退入巖穴,乃雲:「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拾得又跡沈無所。
乃令僧道翹等,具往日行狀,唯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人家廳壁上所書文句三百餘首,及拾得於土地堂壁上所書偈言,並篡集成卷,流通世上。
據寒山自己說:「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岩石,自誇雲好手,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
又雲:「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卷,書放屏風上,時時看一遍。」
拾得詩雲:「有偈有千萬,卒急述應難。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處坐,說理及談玄。共我不相見,對面似千山。」
寒山拾得的詩,流傳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愛誦之。他兩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談玄說理,不要把他作韻語讀,若作韻語讀,則對面隔千山了。
文章類別: 佛教, 法會/開示, 虛雲法師 | 留言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