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使用者名稱:

密碼:


忘了密碼?

現在就註冊!
主選單



Archive for the '虛雲法師' Category

虛雲老和尚與章太炎之婿朱鏡宙居士論禪宗問答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一九四七年) ,虛老一百有八歲。春,仍赴南華傳戒、講經。期間,有朱鏡宙居士,系章太炎之婿,傳章唯識學,好禪宗,遠來謁師。朱與師論禪宗問答之辭,附錄於後。
弟子寬鏡問:老和尚座下,修持有心得者究有幾人?師歎息曰:現在連找一個看門人竟不可得,遑言其他?南華至今丈席猶虛,即可概見。
寬鏡又問:知幻即離,能所雙忘。正這麼時,是否與六祖告明上座──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相契合?師曰:這是六祖勘問之語,知幻即離尚有所在,不能謂為能所俱忘也。
又問:天臺宗三觀之義是否與三性之義相合?師言:台宗設三觀以為用功次第,而禪宗無次第。語已,出觀源居士撰一書見示。
最後論及金剛經,師笑曰:金剛經注釋多至數百種。寬鏡曰:然。但弟子讀經,從未讀注。
師曰:不讀注亦好。熟能生巧,只要科判明白,久讀而能了悟。讀注反易受其左右。
寬鏡歸讀竟,而後知一切擬議皆是戲論,未證而說,開口便錯,不禁汗下,深自懺悔。
憨山大師云: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說法之難有如是。

虛雲老和尚 重慶慈雲寺開示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今日諸位發心來歸依三寶,老衲甚為欣慰。諸位遠道過江來此,無非希望得些益處。但若想得益,自須有相當行持,如徒掛空名,無有是處。諸位須知現既歸依,即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孫。但能敦品勵行,不被擯逐,則鳳閣鸞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後,須照佛門遺教修持。要曉得世間萬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為,實同蜂之釀蜜,蠶之作繭。吾人自一念之動,投入胞胎,既生以後,漸知分別人、我,起貪瞋痴念。成年以後,漸與社會接觸,凡所圖謀,大都為一己謀利樂,為眷屬積資財,終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結果,一息不來,卻與自己絲毫無關,與蜂之釀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為,造了許多業障,其所結之惡果,則揮之不去,又與蠶之自縛何異!到了最後鑊湯爐炭,自墮三途。
所以大家要細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長素,否則暫先吃花素,尤不可為自己殺生。殺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於心何忍?試觀殺雞捉殺之時,彼必飛逃喔叫,只因我強彼弱,無力抵抗,含冤忍受,積怨於心,報復於後。以較現在武力強大之國,用其兇器,毀滅弱小民族,其理正同。
諸位既屬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來沒甚稀奇,但能循心順理,思過半矣!
許多人見我年紀虛長幾旬,見面時每有探討神通之情緒,以為世外人能知過去未來,每問戰事何日結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實神通一層,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們學佛人,當明心見性,解脫生死,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從淺言之,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不可損人利己,更宜損己利人。果能切實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見,自不枉今日歸依也。
方才有幾位詢問《楞嚴經》意旨,茲乘大眾在此機緣,略說概要。此經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譯,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見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漸次證果,最後並說陰魔妄想。
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詢問,而佛首明諸法所生,惟心所現。因阿難尊者見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愛樂,佛問其將何所見?阿難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佛問:「心目何在?」阿難尊者白佛言:「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見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佛告:心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若一切無著,亦無是處。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應知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而一切眾生不成菩薩,皆由客塵煩惱所誤。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是為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為十八界。另地、水、火、風為四大,再加空大、見大、識大為七大,合為二十五數。由二十五位賢聖分別自陳宿因,入道途徑。
至於六道輪回,淫為其本,三界流轉,愛為之基。阿難尊者為眾生示現,歷劫修行,幾難免摩登伽之難。所以示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生。阿難見了如來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對摩登伽之美色,而不愛樂。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後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至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欲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
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捨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過吾人如能發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二十五位聖賢因地,雖有不同,修悟並無優劣。
不過現在時機,發心初學,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勢至菩薩,及第二十五之觀世音菩薩,二種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觀世音菩薩於阿彌陀佛退位時,補佛位。而大勢至菩薩,則候觀世音菩薩退位時,補佛位。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圓通,吾人學習,應念阿彌陀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至於觀世音菩薩,則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眾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樂持五戒,則於彼前,現男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則於彼前,現女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現天人,或現聲聞、緣覺以至佛身,所謂三十二應,以及十四無畏,四不思議。經無量劫,度無量眾生,眾生無盡,悲願無盡,諸位善體斯意可也。

【虛雲老和尚開示】修與不修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講修行,講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話。你我透徹了自己這一段心光,當下了無其事,還說什麼修與不修!試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表顯,出家訪道,苦行六年證道,夜睹明星,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清淨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以後說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說著一字」。自後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皆認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橫說竪說,或棒或喝,都是斷除學者的妄想分別,要他直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假一點方便葛藤,說修說證,佛祖的意旨,我們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現前這一念心,本來清淨,本自具足,周遍圓滿,妙用恆沙,與三世諸佛無異。但不思量善惡,與麼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什麼行可修?
講修行豈不是句空話嗎?但你我現前這一念心,向外馳求,妄想執著,不能脫離,自無始以來,輪轉生死,無明煩惱,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當,作不得主,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長在妄想執著中過日子。
上焉者,終日作模作樣,求禪求道,不能離於有心;下焉者,貪嗔痴愛,牢不可破,背道而馳。這兩種人,生死輪轉,沒有已時,講不修行,豈不又是空話?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當,深知古往今來,事事物物,都是夢幻泡影,無有自性,人法頓空,萬緣俱息,一念萬年,直至無生。
旁人看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淨太平家裡,享受無盡藏寶,無心無為,自由自在,動靜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唯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窺他不破,就是諸佛菩薩也奈他不何,這樣還說個什麼修行與不修行呢?
其次的人,就要發起志向,痛念生死,發慚愧心,起精進行,訪道力參,常求善知識指示途徑,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曝之」。漸臻於精純皎潔,這就不能說不修行了。
上來說的不免遷上就下,仍屬一些葛藤,明眼人看來,要認為拖泥帶水。然祖庭秋晚,去聖日遙,為應群機,不得已如此囉嗦。究實論之,講修行,講不修行,確是空話,直下無事,本無一物,哪容開口!菩薩呀,會嗎?
虛雲老和尚詩偈:
普陀佛頂山
倚杖閒看落日斜,回光萬道鬥奇花。天孫應是無聊賴,織就雲章襯晚霞。春花秋月不關情,夕照翻疑夢里驚。赤白青黃描寫盡,天孫縱巧織難成。

虛雲老和尚|坐中用功這時最為重要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來源:《虛雲老和尚開示錄》
初七第二日開示(2月23日)
打七這一法是克期取證最好的一法,古來的人根器敏利,對這一法不常表現。到宋朝時始漸開闡,至清朝雍正年間,這一法更大興;雍正帝在皇宮里也時常打七。他對禪宗是最尊重的,同時他的禪定也是非常得好。在他手裡悟道的有十餘人,揚州高旻寺的天慧徹祖,也是在他會下悟道的。禪門下的一切規矩法則,皆由他大整一番,由是宗風大振,故人材也出了很多。所以規矩是非常要緊的。這種克期取證的法則,猶如儒家入考試場,依題目作文,依文取考,有一定的時間的。我們打七的題目是名參禪,所以這個堂叫做禪堂。禪者梵語禪那,此名靜慮,而禪有大乘禪,小乘禪;有色禪,無色禪;聲聞禪,外道禪等。宗門下這一禪,謂之無上禪。如果有人在這堂中把疑情參透,把命根坐斷,那就是即同如來。故這禪堂又名選佛場,亦名般若堂。這堂里所學的法,俱是無為法。無者,無有作為。即是說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為。若是有為,皆有生滅,若有可得,便有可失。故經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誦經禮仟等,盡是有為,都屬言教中的方便權巧。宗門下就是教你直下承當,用不著許多言說。
昔者有一學人參南泉老人,問:「如何是道?」曰:「平常心是道。」我們日常穿衣吃飯,出作人息,無不在道中行。只因我們隨處縛著,不識自心是佛。昔日大梅法常禪師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師即大悟。遂禮辭馬祖,至四明梅子真舊隱處,縛茆而居。唐貞元中,鹽官會下有僧,因採掛杖迷路至庵所,問:「和尚在此多少時?」師曰:「只見四山青又黃。」又問:「出山路向什麼處去?」師曰:「隨流去;」僧歸舉似鹽官。官曰:「我在江西曾見一僧,自後下知消息,莫是此僧否?」遂令僧去招之,大梅以偈答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馬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這裡住。」僧曰:「大師今日佛法又別。」師曰:「作麼生?」僧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可見古來的人是如何了當和簡切!只因你我根機陋劣,妄想大多,諸大祖師乃教參一話頭,這是不得已也。
永嘉祖師曰:「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高峰妙祖曰:「學人用功,好比將一瓦片,拋於深潭,直沈到底為止。」我們看話頭,也要將一句話頭看到底,直至看破這句話頭為止。妙祖又發願雲:「若有人舉一話頭,不起二念,七天之中,若不悟道,我永墮拔舌地獄。」
只因我們信不實,行不堅,妄想放不下。假如生死心切,一句話頭決不會隨便走失的,溈山祖師雲:「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初發心的人總是妄想多,腿子痛,不知功夫如何用法。其實只要生死心切,咬定一句話頭,不分行住坐臥,一天到晚把「誰」字照顧得如澄潭秋月一樣的,明明諦諦的,不落昏沈,不落掉舉,則何愁佛階無期呢?假如昏沈來了,你可睜開眼睛,把腰稍提一提,則精神自會振作起來。這時候把話頭不要太松和太細,太細則易落空和昏沈。一落空只知一片清淨,覺得爽快。可是在這時候,這句話頭不能忘失,才能在竿頭進步,否則落空亡,不得究竟。如果太松,則妄想容易襲進,妄想一起,則掉舉難伏。所以在此時光,要粗中有細,細中有粗,方能使功夫得力,才能使動靜一如。
昔日我在金山等處跑香,維那催起香來,兩腳如飛,師傅們真是跑得,一句站板敲下,如死人一樣,還有什麼妄想昏沈呢?像我們現在跑香相差太遠了。諸位在坐時,切不要把這句話頭向上提,上提則頭便會昏;又不要橫在胸里,如橫在胸里,則胸里會痛;也不要向下貫,向下貫則肚脹,便會落於陰境,發出種種毛病。只要平心靜氣,單單的把「誰」字如雞抱卵,如貓捕鼠一樣的照顧好,照顧到得力時,則命根自會頓斷!這一法初用功的同參道友當然是不易的,但是你要時刻在用心。我再說一比喻,修行如石中取火,要有方法,倘無方法,縱然任你把石頭打碎,火是取不出來的。這方法是要有一個紙煝和一把火刀。火煝按下在火石下面,再用火刀向火石上一擊,則石上的火就會落在火煝上,火煝馬上就能取出火來,這是一定的方法。我們現在明知自心是佛,但是不能承認。故要借這一句話頭,做為敲火刀。
昔日世尊夜睹明星,豁然悟道也是如此。我們現在對這個取火法則不知道,所以不明白自性,你我自性本是與佛無二,只因妄想執著不得解脫。所以佛還是佛,我還是我。你我今天知道這個法子,能夠自己參究,這是何等的殊勝因緣。希望大家努力,在百尺竿頭再進一步,都在這選佛場中中選,可以上報佛恩,下利有情。佛法中不出人材,只因大家不肯努力,言之傷心。假如深信永嘉和高峰妙祖對我們所發誓願的話,我們決定都能悟道。大家努力參吧!

虛雲老和尚:在觀照之初,未能全無妄想,這不要緊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六月二十三日開示
辦道這一法,說難也難,說易亦易,難與不難是對待法。
古人真實用心,一點不為難,因為此事本來現成,有什麼難呢?信不及就為難了。若真正為求了生脫死而辦道,能把自身看輕,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開,不被境轉,辦道就容易。人沒有不想學好,誰也想成聖賢,誰都怕入地獄,但想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
很多人行起來就為難,何以呢?
比如世人說好話,恭喜發財,富貴榮華,誰都喜歡;若說你家破人亡等不祥話,誰都不願意。可見人人都想好,但何以偏向壞處跑呢?這只由放不下罷了。
古來各城市都有城隍廟,檐下掛一個大算盤,是要和人算善惡帳的。
有一匾額寫道:「你又來了」。
兩柱有一副對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又:「天堂有路,人人不肯去;地獄無門,個個要進來。」
凡人常動機謀弄巧妙,吃不得虧,事事都計較合算不合算。惡人誰也不敢接近,怕吃他的苦頭,讓他忍他散場了。但因果報應,天是不怕惡人的。
我們坐禪念佛,本為了生死,由於無明貢高,不能忍辱,不除習氣,雖有修行善因,還免不了苦果,生死不了,隨業受報,所以說「你又來了」。
本來在地獄受苦已畢時,十殿閻王吩咐過,叫你不要再來,再來沒有好事。由於你放不下,所以依舊犯罪,去了又來。世人愚迷,作惡不行善,遂招苦果。
出家人是不是想出苦呢?
如不想脫苦,何必入空門?入空門則了無一物可得,萬事皆休,還有什麼天堂地獄!但如不證得四大皆空,五陰非有,就不算得入空門。
要入空門,最好多多研讀《楞嚴經》。全經前前後後,所說不離五陰。其中開五陰而說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內而身心,外而器界,不出色受想行識五陰。
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都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說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中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回。
如何照呢?照是覺照,時時刻刻,依經所說,用智慧觀照五陰,照得明明白白的,就見五蘊皆空了。
在觀照之初,未能全無妄想,這不要緊。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若妄念一起,你能覺照,就不隨妄轉。不能覺照的,坐香怕腿痛,禮佛怕腰酸,躲懶偷安,天堂路不通,自然要進地獄。
寒山大士詩雲:「人間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似我何由居,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寒者寒冷,冷到夏天冰還未釋,日出還霧,我這一片冰心,與君不同;君若似我,就能到寒山中,否則寒山路不通。
學道之人,要見五蘊皆空,首先要灰心冷意,縱使炎天如烈火,難消冰雪冷心腸,才能與道相應。
昔閭丘胤出牧丹邱,臨途之日,乃縈頭痛,醫莫能治,乃遇一禪師名豐乾,言從天台山國清寺來,特此相訪,乃命救疾。
師乃舒容而笑曰:「身居四大,病從幻生,若欲除之,應須淨水。」
時乃持淨水上師,師乃噀之,須臾祛殄,乃謂胤曰:「台州海島嵐毒,到日必須保護。」
胤乃問曰:「未審彼地,當有何賢,堪為師仰?」
師曰:「見之不識,識之不見。若欲見之,不得取相,乃可見之。寒山文殊,遁跡國清,拾得普賢,狀如貧子,又似瘋狂,或去或來,在國清寺,庫院走使,廚中看火。」
師言訖辭去。
胤乃進途,至任台州,不忘其事。到任三日後,親往寺院,躬問禪宿,果合師言。
到國清寺,乃問寺眾,豐乾禪師院在何處?並拾得、寒山子,現在何處?
道翹答曰:「豐乾禪師院在經藏後,即今無人住得,每有一虎,時來此吼,寒拾二人,現在廚中。」
僧引胤至豐乾禪師院,開房唯見虎跡,遂至廚中灶前,見二人向火大笑。
胤便禮拜,二人連聲喝胤,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喚,乃雲:「豐乾饒舌!饒舌!彌陀不識,禮我何為!」
僧徒奔集,遞相驚訝,何故尊官禮二貧士!時二人乃把手出寺,即歸寒岩。胤乃重問僧曰:「此二人肯止此寺否?」乃令覓訪,喚歸寺安置。
胤乃歸郡,遂置淨衣二對、香藥等物持送供養。時二人更不返寺,使乃就岩送上。
寒山子高聲喝曰:「賊!賊!」
退入巖穴,乃雲:「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拾得又跡沈無所。
乃令僧道翹等,具往日行狀,唯於竹木石壁書詩,並村墅人家廳壁上所書文句三百餘首,及拾得於土地堂壁上所書偈言,並篡集成卷,流通世上。
據寒山自己說:「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三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岩石,自誇雲好手,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
又雲:「家有寒山詩,勝汝看經卷,書放屏風上,時時看一遍。」
拾得詩雲:「有偈有千萬,卒急述應難。若要相知者,但入天台山。岩中深處坐,說理及談玄。共我不相見,對面似千山。」
寒山拾得的詩,流傳到今,一向受人尊重,儒家亦多愛誦之。他兩大士出口成文,句句談玄說理,不要把他作韻語讀,若作韻語讀,則對面隔千山了。

虛雲老和尚: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

webmaster @ 星期一, 七月 13th, 2020 ()

佛未出世時,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的外道,印度計有九十六種,謂外道六師,各有十五弟子,師弟之數相加,共九十六也。又稱九十五種外道者,謂九十六種中,有一與佛法通,故除去此一而稱九十五也。
九十五種外道,各各宗旨不同,都說修行,理路都搞不清楚,議論顛顛倒倒,還有人跟他學。中國古代軒轅黃帝,訪崆洞山廣成子,也說修道;伏羲畫八卦,也說是道;李老君為周朝柱下史,也講道。中外古今講道的人很多而有淺深不同,與佛相較就差得很遠。
談起佛教的緣由是這樣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姓剎利,父淨飯王,母摩耶。剎利氏自天地更始,閻浮州初辟以來,世代為王。佛歷劫修行,值燃燈佛授記,於此劫作佛,後於迦葉佛世,以菩薩成道,上生睹史陀天(按:即兜率陀天),名護明大士。及應運時,乃降神於摩耶。
當此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右肋誕生,生時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承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年十九,二月八日,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游四門,見老病死等事,心生悲厭,作是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言曰:「出家時至,可去矣!」
於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虛,逾城而去。曰:「不斷八苦,不成無上菩提,不轉法輪,終不還也。」入檀特山修道。
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郁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捨。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於六年,然後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
二月八日,世尊前行至波羅奈國鹿野宛中,度五比丘,初為陳如說四聖諦法:「汝今應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當佛三轉四諦十二法輪時,陳如得法眼淨。世尊重為四人廣說四諦,亦得法眼淨。
時五人白佛,欲求出家,世尊呼彼五人:「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佛復為說五陰無常,苦空無我,皆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於是世間始有五阿羅漢。
以後又度耶捨長者子朋黨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師徒五百人,那提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師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大目犍連師徒一百人。
此一千二百五十人,先事外道,後承佛之度化而得證果。於是感佛之恩,一一法會,常隨不離,故諸經之首列眾,多雲「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們跟佛學,現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二、身在家心出家,雖然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哪一類呢?
我慚愧,身雖出家,幾十年騙佛飯吃,表面出了家,內心未入道,未證實相理體,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動,這就是心未出家,我就是這樣苦惱,還有和我一樣的,可見身心俱出家就為難了。
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詰、月上女、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範,為後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
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更不易。扣冰古佛說:「古聖修行,須憑苦節。」黃檗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
了生脫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教、律、淨。宗是禪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淨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
禪宗雖是直下明心見性,動靜一如,頭頭是道。就禪來說,差別也多,還有邪正大小,種種不一。講經也一樣,要到大開圓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無礙。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亂,當下親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入薩婆若海。
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何以如此呢?
因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沈淪汩沒。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沈溺。
所以宗、教、淨三宗,及一切法門,都以戒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才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為錯路修行。三學圓明,才得上上戒品。
種種法門,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頭頭物物盡圓融;一法不通則一切不通,頭頭物物黑洞洞。
一心不生,萬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則參禪也好,念佛也好,講經說法,世出世間,頭頭是道,隨處無生,隨處無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
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我執既除,更除法執,我執粗,法執細。平常講話,開口就是說我什麼,我什麼,若無我則什麼都瓦解冰消,哪一法都無礙。由能無我,也就無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
既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勿為境轉,勿在煩惱中過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頭燃,嚴守律儀,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

虛雲老和尚:一切修法都是修心

webmaster @ 星期二, 六月 9th, 2020 ()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人只說此心。
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時,嘆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眾生者,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
佛所說法,只要人識得此心。《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達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瞭然無事。法海禪師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馬祖曰:「即心即佛。」三世諸佛,歷代祖師,都說此心;我們修行,也修此心;眾生造業,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眾生,一切唯心造,四聖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眾生,四聖不受輪回,六凡流轉生死,無論是佛是眾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哪裡來個十法界呢!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愛染不息,雜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鬥,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痴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無明,好吃懶做等等,就向下墮;除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向上升。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痴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情淨、隨緣自在,猶如麥子一樣,把它磨成粉之後就千變萬化,可以做醬、做面、做包、做餃、做麻花、做油條,種種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麥,就不被包、餃、油條等現象所轉,餑餑、饅頭,二名一實,不要到北方認不得饅頭,到南方認不得餑餑。說來說去,還是把習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臥,動靜閒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心。認得心是麥麵,一切處無非麵麥,就離道不遠了。



Google Search




捲動式縮圖

最新日誌標題

WordPress導航

Powered by Buddhahood © 2001-2019 Buddhahood  |  Design by Poink